身體濕氣太重怎麼辦?體內濕氣如何排出?本文將介紹身體濕氣重的成因與症狀,並分享9個幫助除身體濕氣的方法,教你如何改善體內濕氣重的問題!文末再匯總體內濕氣相關問題與身體去濕好物,幫你找回身體的輕盈!
目錄:
五、身體去濕方法 ▶ 有三樂事足貼助力,多餘體內濕氣 Out!
一、體內濕氣是什麼?身體濕氣重有哪些症狀?
(一)為什麼體內有濕氣?
從中醫的角度而言,人體的調節會隨著環境變化,其中氣候表現又分為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六氣,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受到太劇烈的影響。
不過一旦外界天氣發生異常,或是飲食與生活習慣不佳,導致身體條件變差,原本的濕氣逐漸形成「濕寒」、「濕熱」,如果 2 者沒有即時排除,當濕氣和體內其他老廢物質一同聚集,會先以濕稠狀的「痰濕」、「濃痰」樣貌出現,久而久之凝固為塊狀的「痰瘀」,最後阻礙到身體代謝與循環喔!
(二)體內濕氣重常見症狀一次看!
體內濕氣重症狀 1. 痰多不易口渴
體內濕氣重時,身體內的水分無法正常代謝,導致水濕滯留在體內,形成痰濕,所以會出現痰多的情況,且不易感到口渴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2. 口腔異味重
由於體內濕氣無法排出,身體內的濕濁之氣可能會導致口腔有異味,尤其在早上起床後明顯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3. 舌苔又厚又白
身體內濕寒過多會使得舌苔變得又厚又白,並呈現成「地圖舌」的裂痕狀,舌頭的邊緣也會出現荷葉邊的齒痕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4. 面色油亮蠟黃
濕氣過重會使皮膚油脂分泌過度,臉部常顯得油亮、蠟黃,反映出體內濕氣堵塞,影響氣血運行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5. 全身水腫
當濕氣過重時,身體無法正常排水,容易導致水腫,甚至影響到體內新陳代謝速度,使得體重增加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6. 粉刺痘痘多
濕氣滯留體內可能會導致毒素積累,進而引發粉刺和痘痘,且特別容易出現在面部、背部等油脂分泌較旺盛的部位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7. 關節疼痛
濕氣重會導致關節間的濕寒氣滯,進而引發疼痛或僵硬感,讓人覺得手腳難以活動、伸展、移動,甚至關節疼痛(如「風濕」)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8. 乾蘚、濕疹
在周圍濕氣過重、體內濕氣亦無法好好排出的雙重夾擊下,這些過多的濕氣只好反應於肌膚上,變成搔癢難耐又紅通通的乾癬、濕疹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9. 私密處白帶多
除了生理期、排卵期當中或者前後,平常時段通常白帶的量不會太多,色澤應為透明且無味的,假設察覺白帶的分泌量顯著增加,且呈現米白、黃色黏稠狀,且伴隨著不好聞的氣味,可能就是身體濕氣重的警訊之一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10. 糞便軟爛
濕氣過重使得糞便含水量較高,不像普遍我們所見的固體、已成形的狀態,反倒軟爛、濕濕黏黏,儘管沖了好幾次水都沒辦法清除。
體內濕氣重症狀 11. 總是睡不飽
中醫曾言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,表示頭頂有如被濕氣困住、越睡越疲憊無力,頭腦昏沉、思緒一直無法恢復清晰,整個人像是長時間泡在水裡悶悶的,這些都是身體濕氣重的表現。
二、身體濕氣重的原因是什麼?解析 2 大成因
(一)內濕:體質養成
先天體質差:天生消化代謝能力弱,導致體內除濕功能不佳。
不健康的飲食習慣:常吃生冷、油炸、甜膩食物,或飲酒過量。
作息不規律:長期熬夜、缺乏良好作息,影響身體代謝。
精神壓力大:長期承受壓力會影響內分泌系統,降低除濕能力。
缺乏運動:不運動或偏好靜態活動,無法促進體內水分循環。
(二)外濕:水氣侵襲
潮濕氣候:長期生活在梅雨季節或高濕度環境下,身體容易吸收過多水氣。
空調環境:長時間待在低溫空調環境,毛孔被鎖住,濕氣難以排出。
通風不良:居住環境通風不佳,導致室內濕度過高。
不當行為:如頭髮、身體未完全擦乾就活動,讓外界水氣滲入體內。
身體除濕從生活小物起步超簡單!點擊下方連結看看祛濕法寶
三、體內濕氣如何排出?9 竅門教你體內濕氣重如何改善
如此看下來感覺自己似乎也中招?俗話說「進補之前必先祛濕」,當體內遭老廢物質佔領,再多的養分都會無法吸收,直接流失,所以,在養身之前,祛濕是十分必要的步驟。以下,三樂事提供大家 9 個排出體內濕氣的要點及小撇步,不僅幫助你的身體擺脫負重更輕巧,同時攝取的營養能夠到達應該在的部位、發揮作用,不再受到濕氣阻撓。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一【多補充溫開水】
最輕鬆也最基本的做法當然是多喝水!你可能想說這樣不是「水分、濕氣越積越多」嗎?事實上充足的水分有利於推動整體循環,帶動原本停滯在原地的濕氣排出,根據衛福部健康署說明,成人的每日建議飲水量至少為 1,500-2,000ml,而多次喝、慢慢喝是最理想的情境。
在此也要叮嚀,這裡的水分指的是「溫熱開水」,冰水、冷飲等會由於與人體的溫度差,無法即時起到推動的用途,反而令濕氣再度積累。因此就算是炎熱的夏季,還請千萬忍住灌冰水的衝動,並以溫熱水取而代之。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二【泡澡泡腳除濕】
泡澡及泡腳原理是令身體藉周遭溫度上升而被動出汗,亦可選擇在其中添加薑汁,促使血液循環、排出體內濕氣的效用更上一層樓。尤其是雙腿較易浮腫的族群,適合在每天下班後,透過泡澡和泡腳放鬆身心。但也要注意水溫毋須太燙,基本上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些,大概維持在 40℃ 上下,浸泡約半小時即可。
*其餘被動出汗的管道亦可考慮桑拿、蒸汽浴、三溫暖等,不僅能代謝掉不好的物質,做完之後更是覺得通體舒暢!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三【良好生活習慣】
前面我們討論到身體濕氣重容易越睡越累,而當長期處在熬夜、睡眠不足的狀態下,就會進一步導致氣虛、代謝變得更慢,如此一來濕氣也就更難擺脫,形成不良循環。想要根治這樣的症狀,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基礎原則。
另一方面,針對缺乏運動習慣的族群,相較之下出現濕氣重的機率更大,身體濕氣重更應適度運動,如慢跑、快走、游泳等都是良好的途徑,主動進行些微出汗同樣有利加速排濕。
但加強運動力度,希望多出汗就能迅速排出濕氣的想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喔!如果因為汗液中的成分造成毛孔堵住、 濕氣出不來,或是演變為其他皮膚病症,仍舊有可能變成反效果。謹記定期、適度的活動,出汗量少許就足夠,不用特地勉強自己運動到汗如雨下的程度,才能達成有效排濕的目的。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四【避免久站久坐】
基於「濕性趨下」的特性,身體濕氣重出現在下半身使小腿腫脹的狀況非常普遍,特別是久站的服務業、久坐的上班族。此類族群不妨加強下肢、核心肌群運動輔助排濕、提升體內代謝及循環,即使沒有時間安排運動行程,也應盡量避免固定同個姿勢過長時間,每次間隔 30 分鐘到 1 小時就自位置上起立 3-5 分鐘並來回走動,降低累積在小腿的濕氣。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五【隨手按壓穴道】
濕氣重本質為中醫提出的概念,中醫常談論的穴道按摩當然也不可錯過,以下幾個緩解水腫和身體濕氣重的穴道,由上往下趕緊來筆記!
▶ 頭 ◀
百會穴:即頭頂正中央。
大椎穴:低頭時,頸後脊椎線凸起之最高處。
▶ 手 ◀
合谷穴:將虎口併攏,肌肉凸起之最高處。
內關穴:3 指併攏放在另一手手腕內側,無名指應抵著手掌、手腕交界,食指所在之處即為內關穴。
曲池穴:手肘彎曲,內側橫紋延伸至外側的尾端。
▶ 身 ◀
中脘穴:肚臍處再往上延伸 4 指寬。
神闕穴:即肚臍的位置。
▶ 腳 ◀
伏兔穴:大腿前側,膝蓋處再往上延伸 8 指寬。
陰陵泉穴:膝蓋內側,從膝蓋到小腿的凹陷處。
足三里穴:膝蓋彎曲,外側凹陷處再往下延伸 4 指寬。
委中穴:膝蓋後側、膝窩正中央。
承山穴:小腿肚後側的正中央。
三陰交穴:腳踝內側,踝骨最高處再往上延伸 4 指寬,是肝、脾、腎交會的所在。
豐隆穴:小腿肚外側,通常落在肌肉最厚實的地方。
湧泉穴:腳底版前半段 3 分之 1 凹陷處。
這些穴位在中醫的觀點基本上均具有調整體質、調節生理機能作用,適時按壓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。按摩時若是覺得力度稍嫌不足,藉由一些坊間的按摩器加強並無不可,應留意產生痠脹感之際就要即時喊停,以防一不小心按錯位置、太大力反倒造成原先沒有的問題。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六【避開潮濕環境】
想避開外濕,肯定也需要從所處環境開始留心。許多人在熱辣辣的酷暑喜歡捨棄床鋪,轉而躺在地板接收冰涼的快感,卻忽略空氣中的水分具有重量,水氣往下沉時會使地板的濕氣相對更高,此時寒氣、水氣就會悄悄進入體內。所以,不管天氣再怎麼熱,還是建議大家遠離地板,乖乖躺回床上休息喔!
另外,若是本來就生活在例如台灣這類比較潮濕的氣候條件底下,或者長期處於海邊、陰雨綿綿等環境因素中,遭受外濕侵擾的可能性較大。當天氣晴朗、乾燥時不妨多開窗、留條門縫讓空氣順利流通,是減少環境中水分最簡單的方式。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七【全身保持乾爽】
例如流汗、洗頭、洗澡,每次身體上有水分時均應盡速擦乾、保持乾爽;腳底板同理,下雨天則應避免鞋子浸水,預防後續這些濕氣經由毛細孔直接滲入體內堆積,導致偏頭痛、關節痛的情況發生。尤其是處於感冒階段的病人,或是正在坐月子的準媽咪們,此時身體相當脆弱,更要杜絕一切濕氣入侵的可能性。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八【善用祛濕物品】
另一種解決「外濕」問題的方式,如果遇上外頭下雨、天氣不佳,屋內濕度也高,這時或許可以考慮善用空調、除濕機、電風扇等設備盡量除濕。
改善「內濕」體質類型的身體濕氣重,足貼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!透過內含的植物汁液對於腳部進行照護,既可舒緩疲勞,亦能吸附水分,一個晚上輕鬆完成!身體濕氣重時,刮痧同樣有所幫助。自行使用刮痧板時,於手臂內、外側的中間位置,輕微刮痧到出痧即可。
不過執行之前建議先釐清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刮痧,過程中也避免太用力、並避開骨頭處,假如誤以為越紅越見效、有瘀青更好,最終只會傷到珍貴的肌膚或肌肉喔!若是沒有自己拿捏好力道的把握,那麼還是推薦你交給有正統刮痧服務的店家協助。
現在就想體驗足貼帶來的輕盈感?點擊下方連結馬上逛!
💧除身體濕氣小妙招之九【吃排濕氣食物】
除了外在條件要留意,想要祛濕,自飲食著手更是關鍵,建議多吃什麼、不該碰什麼的飲食清單一併整理給你!
▶ 身體濕氣太重吃什麼? ◀
根據《高雄醫學大學中醫之食物屬性飲食指導》、《衛福部樂生療養院中醫科衛教資訊》文章指出,像是薏仁、紅豆、綠豆、扁豆、芹菜、菠菜、冬瓜、菇類、蘆筍、海帶、黑木耳等均屬於利濕排水的類型,或者攝取其他鉀含量豐富的食物,將以上食材入菜,料理成正餐或者甜品都 OK!
▶ 身體濕氣重喝什麼茶? ◀
舉凡綠茶、薏仁水、玉米鬚茶、生薑紅茶、陳皮普洱茶、紅豆薏仁茶、荷葉山楂茶、黑豆決明子大麥茶均有益於祛濕,其中特定成分還可互相交換搭配,更貼合個人口味。雖說部分中藥材、花草元素性質溫和無害,若要自行熬製成漢方茶飲,仍建議先向中醫師請教過後再處理飲用,喝下肚更安心又有保障。
▶ 身體濕氣重不能吃什麼? ◀
諸如西瓜、香瓜、小黃瓜等夏季熱門生冷瓜果都是所謂的「助濕型瓜果」,吃多了容易讓寒氣與水氣聚集在體內,享用時應多加注意攝取量;除此之外,冷飲、冰品等在中醫的觀點看來,可能妨礙人體吸收代謝的機能,在不知不覺、毫無防備之際,身體就被濕邪緩緩侵占。這些 NG 飲食當中,「啤酒」更被稱為助濕上品,容易令濕氣重的症狀加劇,所以能少喝一些是一些。
其餘太過油膩、甜膩、重鹹的食物當然也要盡量避免。
四、濕氣重常見問題|更多關於體內濕氣的疑問全統整!
Q1:如何分辨精神不佳是「氣虛」還是「濕氣重」?
氣虛及濕氣重的確都有可能導致疲倦,不過氣虛濕重在外觀表現、恢復對策上略有不同:
氣虛 → 面色白、缺乏光澤,呼吸侷促,說話時猶如氣不足而較小聲,食量小且容易流汗,經常透過補氣的食療提神,但多運動卻不一定能有效回復體力。
濕重 → 面色黃、油光滿面,痰多舌苔厚,比起食量的區別,不喝水的症狀較明顯,容易因水腫顯胖,汗水無處可排出因此汗量不多,通常稍微運動、出汗之後能夠改善精神不濟。
由於氣虛與濕氣重確實不好看出差異,氣虛久了致使濕氣入侵、堆積,這時就是 2 者兼有,需仰賴中醫以舌診、脈診、聞診(檢視當事人狀態)進行診斷,如有需求不妨還是交給專業人士判別。
Q2:濕氣重和肥胖之間有關係嗎?
從前面幾段我們討論的內容可以得知,身體濕氣重降低代謝效率,使人水腫之外,容易胖又不好瘦,且大部分體重較重的族群的確常伴隨濕氣重的問題,中醫有句「肥人多痰濕」指的就是這項觀察結果喔!
Q3:女生比較容易身體濕氣重?
有篇文獻《Lower sedentary metabolic rate in women compared with men》實驗出相較於男性,女性朋友們的新陳代謝天生稍差,加上孕期或者經期的荷爾蒙分泌變化,例如生理期時私密處濕氣加重、濕氣重亦導致痛經、水腫,如此成為一個閉環,種種因素都是導致女生濕氣重的原因,因此女生們更需要花點心思在排出體內濕氣這件事上。
Q4:濕氣重喝水會不會更嚴重?
同樣讓我們從上方的描述總結:多喝溫熱水並不會導致濕氣堆積,反而有助於提高上廁所頻率、推進循環;會讓濕氣加重的是冰水、冷飲等類型。如果要通過「喝水」這個相對簡單的方法排出體內濕氣,切記也不要用錯方向囉!
Q5:冬季乾燥,身體濕氣重的情況會不會減緩?
濕氣重的是夏天,那相對來說水氣比較少的冬天是不是就能夠安然度過了呢?其實不然!隆冬時節空氣中所彌漫的是「寒氣」,一樣有可能與濕氣結合形成「濕寒」;另一方面,環境僅屬於「外濕」的一環,針對只有受到外濕影響的群體或許會好轉,但若是屬於原本就「內濕」情況嚴重、代謝循環不好的民眾來說,並不會有太大的效益,問題根源依舊存在,這裡就要重申內濕、外濕應同步改善才算是袪濕成功喔!
五、身體去濕方法 ▶ 有三樂事足貼助力,多餘體內濕氣 Out!
看完以上身體濕氣重的知識,發現自己早已有體內濕氣過重的問題而不自知?祛濕行動就從簡單的居家小物——貼足貼做起!三樂事竹酢保健貼將是你排出體內多餘濕氣的利器。
竹酢貼保健推薦來【三樂事】逛逛與購買!每項產品均以「關懷健康、活力照護、生活美學」為設計宗旨,期許能夠成為你健康管理的最佳幫手。源自日本的人氣健康貼布「🌟竹酢保健貼🌟」更是人氣商品:
✅ 每 100g 有 1g 吸附水分的強效粉末
✅ 採用含有微量元素之優質深山孟宗竹提煉
✅ 長達 15 年熟成、3 次沉澱蒸餾過濾的製程
✅ 天然草本成分,睡前貼腳底,雙腿更輕盈
✅ 使用方式超簡單,隨手黏貼要祛濕的部位
想要確實讓體內濕氣排出,除了放下手中的冰品、從涼爽的冷氣房走出來動一動之外,不妨考慮藉由一些祛濕物品輔助!仍在猶豫的你,趕緊點擊下方連結深入了解吧!
延伸閱讀:
眼睛乾澀的養眼撇步:掌握9種潛在眼睛乾澀原因,正確舒緩才管用
肩頸痠痛一族請舉手!5大肩頸放鬆對策,向僵硬卡卡文明病說再見
瑜珈墊推薦評比|尋回心靈寧靜的好夥伴,10大瑜珈墊品牌參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