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節痛怎麼辦?掌握成因與舒緩對策,讓生活品質不再受影響!
關節痛總是來得突然,你也正因為無緣無故關節痛而感到困擾嗎?本文將帶你了解原因與常見關節炎類型,從日常保養、飲食調整到熱敷舒緩,全面掌握預防與改善方法。只要了解正確方法,關節痛舒緩並不難!
目錄:
一、為什麼會關節痛?從結構到成因一次搞懂!
(一)關節是怎麼運作的?
關節是人體骨骼相連的地方,讓身體可以自然做出各種動作,例如彎曲膝蓋、握拳等。大多數可活動的關節,結構都包含軟骨與滑液,2 者負責保護關節、維持運動順暢。
軟骨主要分布在關節表面,像是一層彈性的保護墊,確保骨骼之間不會直接摩擦,減少活動時產生的壓力與衝擊。而關節腔內的滑液則發揮著天然潤滑劑的功能,使骨骼運動時更順暢自如,同時也幫助維持軟骨的健康與彈性。
當這些結構受到影響,例如軟骨過度磨損,或滑液分泌異常,就可能導致關節疼痛、發炎,甚至活動受限。
(二)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哪些?
關節疼痛的成因多樣,以下是幾個常見原因:
- 過度使用與姿勢不良:長時間重複相同的動作或維持不正確的姿勢,容易使關節周圍的肌腱或韌帶發炎,進而引發疼痛。
- 自然退化:隨著年齡增長,關節軟骨會逐漸磨損,這種退化可能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,引起關節疼痛。
- 受傷或發炎:關節受到外傷,如扭傷或骨折,或因感染導致的發炎,都會讓關節疼痛不適。
- 自體免疫疾病:某些自體免疫疾病,如類風濕性關節炎,會使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關節組織,導致發炎和疼痛。
- 體重過重:過重會增加關節,特別是膝蓋、髖關節和脊椎的負擔,長期下來關節可能因承受過大的壓力而疼痛。
二、總是無緣無故關節痛?當心這些關節炎悄悄報到!
關節炎類型 1:五十肩
五十肩又稱為「冰凍肩」或「沾黏性肩關節囊炎」,是一種會導致肩部疼痛與活動受限的疾病,由於常見於 50~60 歲的中老年族群,因此得名。五十肩主要源自於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的發炎與纖維化,使得肩部活動範圍逐漸縮小。
罹患五十肩後,最初可能只是感覺肩膀有些不適,但隨著時間推移,疼痛逐漸加劇,甚至影響日常動作,如梳頭、穿衣服,甚至連夜間翻身都會引發劇痛,進而影響睡眠品質。而患者會因為疼痛不敢動肩膀,導致沾黏情況變得更嚴重,使得活動受限更加明顯,形成惡性循環。
關節炎類型 2:退化性關節炎
退化性關節炎又稱「骨關節炎」,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,主要發生在膝蓋、髖部與脊椎等負重較大的位置。當關節軟骨因年齡增長而逐漸變薄,甚至完全磨損,關節間的緩衝作用減弱,導致骨頭直接摩擦,進而引起疼痛、腫脹與僵硬等症狀。
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,包括年齡增長導致的自然退化、家族遺傳、長時間過度使用特定關節,以及運動傷害或慢性疾病影響。症狀包括無法久站或久走,關節活動時伴隨喀喀聲響,嚴重時甚至會影響關節的伸展與形狀,如出現 O 型腿、關節變形等。
關節炎類型 3:類風濕性關節炎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,會導致關節(如手指、手腕、膝蓋)對稱性腫脹、疼痛和僵硬,長期發炎可能造成關節軟骨與骨頭逐漸受損,進而導致變形與功能退化。嚴重時,甚至會影響到頸椎,使脊柱神經受到壓迫,引發神經症狀,如麻木或無力。
這種疾病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,當身體錯誤地攻擊自身關節組織時,會產生大量發炎物質,不僅影響關節,還可能傷害其他器官,如心臟、肺臟、血管與神經系統。雖然確切病因尚未完全釐清,但一般認為可能與遺傳、環境因素或感染有關。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 40~60 歲之間,且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。
關節炎類型 4:痛風性關節炎
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尿酸代謝異常所引起的發炎疾病,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時,尿酸鹽結晶會沉積在關節與周圍組織內,引發劇烈疼痛與腫脹。痛風性關節炎好發於下肢關節,尤其是大腳趾關節、腳踝、膝蓋等部位。
這種關節炎往往在半夜或清晨突然發作,患者可能會因突如其來的劇痛而驚醒,甚至無法正常行走。除了關節紅腫熱痛外,還可能伴隨發燒、頭痛、心悸等症狀。如果痛風狀況沒有妥善控制的話,除了增加發作頻率,也可能導致關節變形。
關節炎類型 5:僵直性脊椎炎
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影響脊椎與下肢關節的慢性發炎性疾病,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關節融合,導致活動受限。此疾病通常從下背部開始,患者會感受到持續性的腰背疼痛與晨間僵硬,運動後症狀可能稍微舒緩,但久坐或長時間靜止不動時,疼痛則可能加劇。
此疾病主要影響年輕族群,尤其是 20 至 40 歲男性,且與遺傳因素息息相關。研究發現,超過九成確診患者帶有 HLA-B27 基因,雖然並非所有攜帶者都會發病,但若家族中有病史,風險相對較高。
三、看對醫生+日常保養,有效預防關節腫痛不適!
(一)關節痛看哪一科?小心別跑錯門診!
關節痛可能來自多種原因,從退化、發炎到自體免疫疾病,對應的診療科別也有所不同。如果不確定關節痛該掛哪一科治療,可以根據症狀選擇:
- 骨科:適合關節退化、外傷、五十肩等問題,例如膝蓋退化性關節炎、關節活動受限等。
- 復健科:適合因姿勢不良、長期勞損導致的關節不適,例如長時間辦公造成的頸椎、肩關節僵硬。
- 風濕免疫科:若關節不只是疼痛,還伴隨晨間僵硬、腫脹發熱,甚至對稱性發炎(如雙手手指關節腫痛),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,建議就診風濕免疫科。
- 新陳代謝科:若關節痛來得又急又劇烈,特別是大拇指關節腫脹發紅,可能是痛風發作,建議檢查尿酸指數,必要時尋求新陳代謝科治療。
(二)日常關節保養這樣做,幫助舒緩關節痠痛
適量運動,維持關節靈活度
游泳、瑜伽、騎腳踏車等運動能減少關節負擔,提升活動度。此外,透過規律的伸展與肌力訓練,可強化支撐關節的肌肉,讓關節在運動時能獲得更好的保護,減少直接受到壓力的機會。養成運動習慣,不僅能維持關節的靈活性,也有助於降低退化與疼痛的風險,讓日常行動更順暢自如。
飲食調整,養出健康關節
透過飲食調整,可以幫助維持關節健康。那麼關節痛吃什麼比較好呢?以下也提供大家幾個飲食調整建議:
- 補充 Omega-3:如鮭魚、秋刀魚、亞麻籽,可幫助循環健康。
- 適時補充膠原蛋白:雞爪、豬腳等食物富含膠原蛋白,適量食用可幫助軟骨維持健康。
- 攝取維生素 C、D:柑橘類、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 C,有助於讓身體合成膠原蛋白;維生素 D則可幫助鈣質吸收,預防骨質疏鬆,建議多曬太陽或適量補充維生素 D 食物(如蛋黃、鮭魚)。
- 減少食用高普林食物:避免過量食用內臟、海鮮、酒精等,降低痛風風險。
改善生活習慣,減少關節壓力
體重過重會對膝蓋與髖關節造成額外負擔,因此維持適當體重不僅能減輕關節壓力,也有助於降低關節痛的風險。此外,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,無論是久坐、久站或跪坐,都會讓關節承受過多壓力,導致僵硬與疲勞。因此,建議每隔 30~60 分鐘就要起身活動,讓關節適度伸展與休息,以維持靈活度。
若感到關節僵硬或痠痛,適當的局部熱敷則能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減輕不適感,特別適合因長期疲勞或退化性關節炎而飽受困擾的人。透過這些簡單的調整,能讓關節保持更好的狀態,輔助舒緩肌肉疲勞感。